1.前言
2.何謂「世俗文化」?
3.「世俗文化」的由來?
4.「世俗文化」的發展?
5. 何謂「君子文化」?
6.「君子文化」的由來?
7.「君子文化」的發展?
8. 「君子文化」與「世俗文化」的交集如何?
前言
廿世紀下半到廿一世紀初,可以說是天下大亂,世界雖無大戰,地區戰爭則不斷,戡稱一代邪世:是非不分、人心糜爛、思想錯亂、言行詭異、男女不分、好惡無常、貧富差距不斷加大、聰明者詭詐相參、富者淫樂無度、貧者恣意妄為、大人無法、青少年放肆、、、、真是馨竹難書!為什麼這樣?西方人宗教勢微,神靈不明,中國人聖王不作,處士横議之故!
現在世界主流文化,文雅的稱呼為「世俗文化」,實際它就是「小人文化」、「下流文化」,是和「君子文化」相反的、對稱的。
何謂「世俗文化」?
世俗文化就是現在全世界的主流文化,它講求:憲法的民主政治,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,功利主義,個人主義,自由、平等、民主(人民自以為主)、人權的群眾思想,基於這些思想所造成的政治制度、社會行為和風俗習慣--------自私自利,唯利是圗,一心向錢,人生順暢則驕奢淫逸,不順暢則偷搶拐騙,久而久之習以為常,成為現在一般的人文景象。這個現象本質是很低劣的,除了自私自利,唯利是圗,一心向錢外,那些所謂的普世價值----自由、平等、民主、人權、都是拿來要求別人滿足自己的。總之這個景象:自私、低下、庸俗,所以稱它為「世俗文化」。
「世俗文化」的由來?
西方人没有高尚的政治思想,所有的政治都只是管理没有教育,只是霸道而已,早期在歐洲,聰明的人都成為皇族、貴族、和傳教士。這些人分佔了全部土地,其他人全都是農奴。國與國之間、皇族與貴族之間、皇族、貴族和傳教士之間,經常爭鬥或戰爭,農民和土地就是他們的籌碼,無論那一國那一朝代都是如此。人民苦不戡言,没有希望,所以經常都發生農民暴動。社會衍進由蠻族酋長制,漸進為城邦國家制,城市的商業行為,使民智開放,自十三世紀以來便有文藝復興對宗教的反叛,反對以神為中心,要以人為中心。十五世紀新教對舊教的反叛。十八世紀法國人民對政府和宗教的反叛。十九世紀馬克斯對宗教、哲學、資本主義全反抗。人民既反宗教也反政治,但他們總也離不開宗教與政治。歐洲地脊人稠,人民多想向外發展,終於發現了新大陸,建立了自由民主的共和國------美國。
美國這個國家的建立,的確是最新的。歐洲人抗爭了四百多年,僅得到了英國君主立憲的議會政治,距離民主仍然很遠,反叛之風吹到美洲,當時來到美洲的人民,都是逃避政治和宗教壓迫的新教徒,先後來到新大陸的歐洲人有西班牙、法國、英國和少數其他國家的人民,他們在新大陸展開新生活,本可自由自在,但人群的生活總離不開政治,於是各宗祖國的置民政治魔爪相繼伸入,人民深受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之苦,又奮起反抗,於是始有美國的誕生。
美國建國之時,巳有獨立的十三個州,各州都有自己的議會;全國教會泒別有250多個,各地教會就數不清了,全體傳教士形成知識階層;所有人民,都是從歐洲來的自由追求者,且都久習於抗爭;當時最具統一能力的華盛頓,又沒有當皇帝的野心、、、、在此情況之下,誰能把它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國家?只有大家來行民主囉!這個國家雖然統一起來,民主開了步,但仍是岌岌可危,因為民主政治之下,大家總是在不斷地鬥爭,之所以沒有像二次大戰以後的新興民主國家那樣亂,是有下列幾個特殊原因:1、有一個了不起的領導人華盛頓才德兼備。2、有強大的公權力,華盛頓就代表強大的公權力0,因為他曾經是革命軍統帥,沒有軍人不受他節制的,當時就有這樣的說法:華盛頓不想當皇帝,就沒有人能當皇帝。3.憲法分立的三權,全在他(華盛頓)的聯邦黨控制之下。4、政府人才濟濟,有副總統亞當斯,國務卿哲佛孫,財政部長哈密爾敦,和強力維護憲法的最高法官馬歇爾,約翰。5、人民知識水準高(各教會的傳教士自然形成一個知識階層),容易形成監督政府的民意。6、國土龐大,號稱「無邊界」,不滿意的人都有去處,可以發洩胸中之不滿,而且經濟又在不斷地發展、、、、這些條件,只有美國才有,雖然如此,它仍不免在72年(1789—1861)之後發生一次內戰,足足打了四年。美國內戰之後國家才算鞏固了,從此大家一心一意依照憲法實施民主政治,有政治才有文化可言,世俗文化就這樣開始產生了!
「世俗文化」的發展
美國土地廣大,革命成功之後,人民意氣風發,又有那麼多開國精英相繼經營,打下國家基礎,國力陡強,自由、平等、民主、人權口號响澈雲霄,莫不羨煞世人,各國爭相倣效,帝王之國紛紛實行君主立憲,破敗之國乘機革命獨立,尤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全世界殖民地國家爭相獨立,實行民主制度,到21世紀,專制國家逐漸減少,民主國家越來越多。
民主政治就是人民作主,人民的權力就是一人一票的選舉,美國就是這樣奮鬥進步來的。歐洲人幾百年在政治和宗教的壓迫之下,知識份子領導反抗,喊出一些洩忿的口號:自由,平等,博愛,人權,人人喜歡,個個擁護,奉為人類普世價值,故每當人們要反抗,要革命的時候,用之無往不利,以後各國的人民推行他們的民主政治,都是本諸這個理想。今天全世界絶大多數人都相信「世俗文化」的普世價值,也因此立下了人類一大功勞----終極了千萬年的「帝王思想」!
何謂「君子文化」?
所謂「君子文化」,就是中國「儒家思想文化」,儒家思想文化就是「道德價值觀」的文化,道德高於一切,道德根源於人性,人是萬物的之靈,在個人它講求「修身」,在眾人它講求政治,政治包括「齊家」「治國」「平天下」,但都以修身為根本。政治講求「王道政治」而非「霸道政治」,政治以「愛」貫穿全部,故以「孝道」齊家是愛,以「王道」治國平天下是愛。修身是根本,其他(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)是枝末,其本亂而末治者,是不可能的事。
「君子文化」的由來?
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「天極」,是中華民族賴以:凝聚、開創、生存、發展的精神信仰,它是自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所累積的智慧,由孔子整理,訂為一家之言而成「道」,歷經五千年,知識份子無不服膺,縱在春秋五霸及以後的帝王,雖然假仁假義,但在改朝換代,還必要藉著它來號召人民,統一天下,直到滿清末年,一直都是如此。以致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人的風俗習慣,深植於其骨髓中
「君子文化」的發展?
儒家思想,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的學校教育,教導如何做人做事,小自灑掃應對進退,大至窮理正心、修己治人,總離不開民生日用、彝倫綱常的道理。於個人、講求反求諸己以修身,於家庭、講求敦親睦鄰,於國家天下、講求天下為公、世界大同。故它不像其他宗教那樣,要去傳、去要求別人相信,國家之間,也不講求侵略,所以談不上什麽發展。只是有些自然的影響如:滿蒙的同化,日本的來學,東南亞國家人民的仿傚,都是出於自然的相信。雖然在空間上它談不上什麽發展,但時間上它郤綿延了五千年,並將直到永遠。
「君子文化」與「世俗文化」的交集如何?
「世俗文化」是「私心」;「君子文化」是「公心」。一看就知。
「世俗文化」的自由、平等、人權、「民以為主」,是「私心」的普世價値。「君子文化」的仁義道德,「以民為主」是「公心」的普世價値。「私心」的普世價値,只能用來抗爭、破壞和革命,不能用來治國。「公心」的普世價値,才可以用來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而且:自由、平等、人權、「以民為主」盡在其中。
自由、平等、慱愛、民主、人權,是人頪至高無上的理想,也是「世俗文化」和「君子文化」共同的理想,但「取」與「授」不相同:世俗文化是人民向政府要求自由、平等、慱愛、民主、人權;君子文化是政府主動要給予人民自由、平等、慱愛、民主、人權。「世俗文化」產生「爭」的民主政治,「君子文化」產生「愛」的王道政治。
世俗文化,普及於世界,迄今兩百多年,物資雖然發達,郤帶來地球災難,人類亦非普遍富有,人際亦非和諧,各國多不能治理,世界也不和平,放眼天下,人類獸性澎漲,靈性枯萎,為錢為利,血腥的競爭、抗爭、戰爭不断,有識之士,無不憂心忡忡。
「君子文化」受到「世俗文化」的衝擊,成為世界的隠形文化,新加坡的王道政治雖曾牛刀小試,可惜只是曇花一現(因為没有儒家思想的教育)。中國共產黨現在摸索中欲將其實現,郤無能為力,因為他們受毛澤東的影響,没有真正學習儒家思想,還在那裡抱住馬克思不敢放,硬拗出一個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」。因為名不正,則言不順;既不能說明「君子文化」的「王道政治」,亦無能力否定「世俗文化」的「民主政治」,故在意識形態的思想論戰中,言論捉襟見肘。只有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才是儒家思想「王道政治」的現代版。他基於儒家思想,既反對西方的資本主義,也反對馬克思的共產主義,只可惜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没人才把它宏揚出來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