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人性論

ttm3657778

天生萬物皆善。天(大自然)生萬物,分門别類,各有其理(生理、物理),各因其理,而成其性,既是理性,無有不善。人為一類,其性當然亦善。故孟子說人性善,其言不污。

人為萬物之靈。雖是萬物皆善,但其類別之性各不相同。人類最為聰明,且有良心,故有靈性(神性),這是禽獸沒有的,故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,就是指的這個「靈」。故人性等於獸性加靈性。獸性是什麼樣子?凡是動物都是血肉之軀,均有食色之欲、懶惰之情,趨利避害,以求生、活,但它全是私心,沒有靈性(公心)。為求生、活,趨利避害,只知功利,弱肉強食,適者生存,故無所謂善惡。

靈性(神性)又是什麼樣子呢?孔子曰:天地之性,唯人為貴;或曰人為萬物之靈(神)。靈性也有其理,因理成性,這個理就是人之靈性。聰明的人,一一把它發現出來:堯皇帝説:允執其中。舜皇帝說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孔子曰:吾道一以貫之。由誠而生智仁勇「三逹德」,再生: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「五達道」。孟子曰:吾道一以貫之,「人性善」,就是:仁、義、禮、智,我固有之也,非由外鑠我也。朱子曰:天生蒸民,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,然其氣質之稟,或不能齊⋯⋯;又曰:人莫不有是形,故雖上智,不能無人心(私心、獸性),亦莫不有是性,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(公心、靈性)。王陽明說:其在於天謂之命,其賦於人謂之性,其主於身謂之心。心也、性也、命也,一也。通人物、達四海、塞天地、亙古今,無有乎弗具,無有弗同,無有乎或變者也,是常道也。其應乎感也,則為惻隱、為羞惡、為辭讓、為是非;其見於事也,則為父子之親,為君臣之義,為夫婦之別,為長幼之序,為朋友之信(王守仁尊經閣序)。孔子說:道二,仁與不仁而已矣,說白了就是公心與私心而已。故靈性就是:儒家思想的道德心(良心、公心)、基督教的神、佛教的佛心、也是西方人常說的真善美的形上學。但是,這個靈性,只有儒家思想講得最為透澈: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故只有它才是:真實、有用、超時空的最偉大思想、是人類之光,照亮人類:和平、進步、醫治地球、探明宇宙的大道。


人有等差。各類之性雖說皆善,但其資質稟賦均有高低不同:有若(孔子弟子)曰:豈惟民(人)哉、麒麟之於走獸、鳯凰之於飛鳥、太山之於丘垤、河海之於行潦,類也,聖人之於民亦類也,出於其類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(孟子公孫醜上篇第二章)。孟子曰:今夫麰麥,播種而耰之,其地同,樹之時又同,浡然而生,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,雖有不同,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,人事之不齊也,故凡同類者,舉相似也,何獨至於人而疑之,聖人與我同類者(孟子告子上篇第七章)。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說:人有聖、賢、才、智、平、庸、愚、劣之別。西方基督教耶穌撒種的比喻也就是這個意思.


人性之悪。人性本善,何以有不善(悪)?因為人和其他動物一樣,同為血肉之軀,也有食色之性和懶惰之情,為求要生要活,趨利避害,也很自然。但人有靈性是公心,要求生活是私心。私心並非就是悪,私心是人生進步和發展的動力,孔子認為是天下之大本,故有人說,人不自私,天誅地滅,我更認為,人不自私天下大亂。

凡是動物都要求生存,人是萬物之靈,非但要求生活,還要生活得好,生活得舒適,生活得美滿,更要求生活得有尊嚴。換句話說,人非但要有物質生活,還要求有精神生活,非但要求利益,還要求名譽。但各人之資質不同,環境各異,際遇不一,生活變得十分複雜,在求生活、驅利避害之時,君子(公心)上達,堅守本份,成賢成聖,非但要成己還要成人,此即「君子之道」。小人(私心)下達,恃其聰明,驅利避害,貪戀食、色、名、利、好逸惡労,不守本分,便生爭奪之心,省人利己、、、、此在禽獸,弱肉強食,也就罷了,偏偏人有靈性,均有好善惡惡之心,此乃「惡」之由來,故孔子說:唯仁(靈性)者,能好人、能惡人。故凡堅守本份的,便是君子,反之便是小人。



變化氣質。其他生物資質之不同,未有改變,弱肉強食,無分善悪,終其一生;人則不然,因有靈性,則有好善悪悪之心,可由教化而改變其氣質。故中庸第21章說:自誠明謂之性,自明誠謂之教;誠則明也,明則誠也。孔子曰:生而知之者上也,學而知之者次也,困而學知之者又其次也,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也。孟子曰:人之有道也,飽食煖衣,.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。聖人有憂之,使契為司徒,教以人倫,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放勳(堯皇帝)曰:勞之來之,匡之直之,輔之翼之,使自得之,又從而振德之。朱子曰:蓋自天降生民,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,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,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,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乎其間,則天必命之為億兆之君師,使之治而教之,以復其性。此乃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舜所以繼天立極,而師徒之職、典樂之官所由設也。中庸笫20章尾孔子説:誠者天之道也,誠之者人之道也。誠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,聖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固執之者也,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有弗學,學之弗能弗措也,有弗問,問之弗知弗措也,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,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,有弗行,行之弗篤弗措也。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,果能此道也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由此觀之,人性本善,之所以為悪,不是愚笨,就是懦弱,或者兼而有之。故孔子力主教育之重要,譈譈告誡,自謙不敢為聖,卻自誇好學過人,要人努力學習,變化其氣質,以別於禽獸。因好學即能:大其仁、擴其智、增其勇;智以知仁,勇以行仁。


結論。天生萬物,其性皆善,故人之初性本善。

萬物之善皆為理性,人既有理性還有靈性,故曰人為萬物之靈。理性是私心,靈性是公心。

理性只知驅利避害,靈性則有: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逹而逹人;無求生以害人,有殺身以成仁;所欲有勝於生者,所悪有勝於死者;能虐己以強其身……。人和禽獸的區別也就在此。

人性雖是善是靈,但其氣質郤有強弱等差之別(聖、賢、才、智、平、庸、愚、劣)。必須以教育來變化其氣質,使與禽獸不同。

人性本善,悪由何生?人是血肉之軀,也有食色之欲、懶惰之情,為求生活,便起私心,君子小人,由此而分。君子上達,守其本份,安貧欒道,成其靈性(公心);小人下逹,逾越本份(私心),私心不能服從公心,自私自利,與人相爭,損人利己,人皆悪之,以為可悪,「惡」由此而生。

凡人都有好善悪悪之心,君子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逹而逹人,自然出而領導小人,治而教之,變化其氣質,使人類不爭、和平共處、向前進步、醫治地球、探明宇宙。故道德(靈性)教育,變化氣質,只此一途,實乃無上要義。


 
 
 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孝道

孝道思想是娛舜發明而實踐,堯皇帝肯定其德性,並因此而禪讓帝位給他。孔子述而施教,特著孝經一書。 孝思是人類最高的品性、至大的情感。就是子女對父母親的愛:是報恩、是和順、是和平、是忠誠。 孔子自稱他述而不作,為何又作孝經?因為「孝道思想是作人處世最重要、最全面、最簡單、最捷便...

中國應該撑起儒家思想這面大旗

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,以鄧小平先生務實的摸著石頭過河,開啟了經濟之路,江朱胡溫継之,經濟飛躍發展,國家隨之富強,馬克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自由思想充斥其間,治理維堅,鄧、江、胡、習,各有不同思想,爭相冩入黨綱之中,但都只是各自適時的政策指標,功不至於團結人心、號召天下。...

王道政治

何謂王道政治? 王道政治是霸道政治之對稱。前者以德服人,後者以力服人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 贍 也,以德服人者,中心閲而臣服也。放眼天下,只有中國的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是「王道政治」,其他全世界都是「霸道政治」,中國自春秋五霸以後也是霸道政治,西方一直都是霸道政治,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